郑州34中内部交流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暑假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1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09:2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师大培训学习心得
                      郑州三十四中 王晓燕
20146月有幸到北师大参加学习,并聆听很多专家的讲座,北师大的心理学家李永瑞教授的“教学无涯  成长为大”;北师大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导刘勇教授的“为什么文化是最后的底牌”;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姚计海教授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北京市教科所副所长王立军所长的“真正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北师大学前教育系教授钱之亮的“回到原点看人”等等,真的大开眼界,收益匪浅。
钱志亮教授的报告《回到原点看人—回到教育的原点》带领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育是一种爱,承认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教育原本是一种爱,在这种爱的驱使下,作为教师常常期望我们的学生都是大拇指,都是优点生。我们常常因学生这样那样的失误而焦虑、不满、甚至指责。我们不停的用一把尺子去评价我们所有的学生,我们总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虽然我们辛苦,但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坚信这就是我们的爱。在这种爱的笼罩下,我们的学生脸上失去的是笑容,心中增加的是厌倦。我们该反思我们的爱已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我们爱的方式已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是是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成功,因为教育的个体存在差异。《回到原点看人》让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在母胎中孕育到呱呱坠地,就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孩子无法选择的特性,这种差异造就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这种差异形成了他们在认知、判断等方面的不同水平。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但不是无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整齐划一的训练。 “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是我们倡导的教育观。爱孩子就让我们用不同的要求面对我们的孩子,鼓励孩子在一天天进步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愉悦。让能飞的孩子飞起来,让能跑的孩子跑起来,让只能走的就慢慢地走吧。回到原点看学生,研究学生的生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努力,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这将是正确的爱。
     二、教育是尊重生命,呵护成长
    “回到原点看人”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来之不易。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的神圣的职责。《佛经》里说:只有上辈子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当老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是社会对其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期望值很高的职业。人们寄托教育者,教会孩子学会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尽量缩小人的生物属性的同时,不断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既然一个人来到这世上这么不容易,既然一切都是有缘分所在,那么,教育者就理当每一个宝贵的生命,珍视这不能选择的缘分。无论孩子省心也好,费心也罢,我们都应怀着一颗平常心,珍惜每一个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契机和合作缘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上天安排给我们研究生命的宝贵资源,呵护孩子的个性,心甘情愿地做好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弯下腰去和每一个孩子谈心,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引导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学知、立德、做人。愿教育真正呈现乐学、乐教,会学、会教的良好氛围。
    让我们在一片欢笑声中清楚的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与孩子之间是五千至上万年缘分的可贵;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感激生存,敬畏生命!珍惜缘分,用心感动!倾心相助,引导生活!激发潜能,促进发展!人的先天能力可以有差异,但做人的标尺应该相对一致:向上、求真、致善、尽美;仁爱、道义、礼仪、勤劳;智慧、诚信、公正、理性;清白、自由、希望、热情;勇敢、信仰、气节、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姚计海博士《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专题报告,从姚博士的报告中不但学到了很多心理沟通的知识,而且掌握很多心理沟通的方法和策略,报告结束后姚博士给我们推荐了他撰写的一本专著《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一书,获此书如获珍宝,细细品味,收获匪浅,对做好学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大量教学一线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示了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从四大部分探讨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师生沟通的意义、什么是有效的师生沟通、师生沟通的心理前提、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书中附有丰富的案例,并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调节的练习,帮助教师了解自已、了解学生、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调动积极情绪、正确倾听学生、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排除沟通障碍、掌握师生谈话的艺术、洞察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跳楼只因教师一句批评吗?有一位初二学生,因为犯错误受到班主任教师的批评,于是这个学生跳楼自杀了,教师自己都想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自己仅仅批评这个学生一句话:“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然而学生听了这句话之后,就从教学楼的三楼跳了下去,自杀了。 这位教师刚大学毕业不久,来到学校当教师仅一年,也当了一年班主任,就遇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让他不知所措,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表示自己除了批评了那句“很普通”的话之外,没有多批评这个学生一句话,而且批评学生的态度并不严厉。在场的其他学生也能证实教师的说法。那么,这个学生为什么选择如此过激的行为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这个学生的确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从小就没有父母亲,又有着较为坎坷的童年成长经历。班主任教师的这句看似并不严厉的话语却对这个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换句话说,班主任教师也许对其他学生说这句话,都可能不会引起这种严重后果,但是唯独不能用这句话批评这个学生。
     那么,学生跳楼的悲剧是教师导致的吗?教师对此是否负有责任?如果有责任,那么教师应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们经常把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作一个“炸弹”,那么这个“炸弹”制造者是谁呢?是学生自己吗?肯定不是。那么教师是制造者吗?我想未必如此。事实上,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其他因素对制造这个“炸弹”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及早期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上述案例,不能不说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可能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案例中的学生毕竟是在教师批评之后自杀的,那么教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虽然不是学生心理问题这个“炸弹”的制造者,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充当了“点火人”的角色,点燃了学生的“炸弹”,结果学生往往被“炸”伤了,教师也往往被“炸”得灰头土脸,学生与教师都可能成为受伤害的对象。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问题时,教师不应为学生的早期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或特殊经历给学生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埋单”。我们提倡教师要做学生问题的“灭火人”,而不要作学生问题的“点火人”。
     学生的问题“炸弹”既然不是教师制造的,那么教师就不必为“炸弹”制造负责。教师只要不引爆学生的问题“炸弹”,学生和教师就都不会受伤害。如果教师重在疏导和正面教育,重在理性和心态平和,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那么教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度地与学生心理沟通,拆除了学生的问题“炸弹”,那么教师就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因此,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即使要惩罚学生,也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和个性特点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惩罚学生,即使教师出于再大的“爱心”,其教育方式也可能会冒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比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较轻的批评惩戒就可以使其改正错误行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施以较重的批评惩戒,结果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学生过激的行为,损害学生的良好发展。
    简单地讲,教师与学生充分地沟通,有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理解学生,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指出的那样:“理解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尤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教师而言,要积极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尝试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准确地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改变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充分理解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学生才能从内心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沟通。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和感悟,这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教师要本着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而不是着急的原则,首先树立积极的沟通理念,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找出层出不穷的沟通方法。《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针对当前师生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沟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阐释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意义、途径与方法,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州34中内部交流区

GMT+8, 2024-7-3 01:50 , Processed in 0.201011 second(s), 23 queries .

© 2001-2016 www.zz3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